中阿文学论坛铺设“文学丝路”
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日前在埃及首都开罗开幕。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阿拉伯作家联盟和埃及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协外联部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承办。铁凝、刘震云、麦家、余华等13位中国作家与来自埃及、阿联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等国的50多名阿拉伯作家就“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文学创作与当下生活”和“文学作品的翻译”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活力。“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像一条斑斓的彩带,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她希望通过文学加深中阿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相通。这一想法与埃及作家协会主席阿拉·阿卜杜勒—哈迪的观点不谋而合。哈迪说,中国是阿拉伯世界永远的朋友,阿中友谊是加强阿中文化关系的强大动力。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人为了经商,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语言文化是古丝路贸易交往的基础。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个以文学为主题的多边论坛,目的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家增进彼此了解,扩大文学作品互译,不断推进有深度、可持续、更具体、更多领域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赛义德·马斯里表示,举办此次论坛反映了中国对文明间互动的重视,建设阿中合作对话的桥梁也将丰富各自的文学创作。阿拉伯作家联盟秘书长哈比卜·萨伊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和中方共同绘制一张阿中文化合作路线图,以持续的文化交流实现共赢。”他强调说,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双边文学交流因“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而日益密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表示,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7月将在北京举行,中阿文化界积极互动,进一步为中阿友好合作深入发展提供思想智慧,注入精神动力。他说,好的文学创作不仅能反映和记录时代发展,还可以启迪智慧、温润人心,有助于深刻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阿拉伯民族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在中国家喻户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家族小说三部曲和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三部曲一样,打动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是此次论坛讨论的主题之一。“翻译是二度创作,是作品的再生父母。”因《解密》等谍战作品而走红西方的中国作家麦家感慨道。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学者哈赛宁·法赫米近年相继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说,不少埃及高校已开设对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课,这是阿中文学交流一个可喜的进展。“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余年来建立了许多合作机制,但缺少作家间的合作机制,此次论坛的举办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石岳文相信,“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两国文学界的交流和交往翻开新的一页,增添新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作协还同阿拉伯作家联盟签署了《开罗共识》,分别同埃及和巴勒斯坦作协签署《中埃文学交流合作协议》和《中巴文学交流合作协议》。
(人民日报开罗6月23日电 驻埃及记者 曲翔宇 黄培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