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取暖,携手发展。欢迎加入埃及河北同乡会!

观察中东:驻外记者眼中的炮火与明天

分享到:
点击次数:1499 更新时间:2016年02月11日19:52:24 打印此页 关闭

观察中东:驻外记者眼中的炮火与明天

观察中东:驻外记者眼中的炮火与明天

2014年4月,宦翔在大马士革雅布鲁德采访

采访 | 杨乙霖 编辑 | 程安祺编者按

“阿拉伯之春”、叙利亚的危机、难民与谈判——这些词汇早已为关心时政的人所熟知,但这些词背后的枪林弹雨和无尽苦难,却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千里之遥。为了向您呈现一个更真实的中东,我们采访了人民日报驻埃及记者王云松和驻叙利亚记者宦翔。让我们透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触摸更真实的中东。

本期嘉宾

王云松,毕业于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人民日报记者,目前常驻埃及。

宦翔,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人民日报记者,目前常驻叙利亚。

一、中东初印象

1. 中东研究通讯(下文简称“MESC”):宦翔兄,您好!从北语的一名阿语系学生到人民日报驻大马士革的记者,在您这些年一步步走向中东、走进中东的过程中,您对中东的认识和感悟有着怎样的变化?而您在大马士革的这三年,也恰巧是叙利亚国内局势最为动荡的三年,叙利亚每天的战乱对国人来说可能只是新闻,但对您来说却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能讲述一下这三年您在叙利亚的生活点滴吗?

宦翔(下文简称“宦”):常驻叙利亚是一种悲欣交加的感受,因为叙利亚危机是本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在这里,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出悲剧。

我曾经采访过一对难民父子,他们从“伊斯兰国”控制的拉卡省逃到了大马士革,靠在街头卖果汁为生。由于手头拮据,7岁的儿子一直上不起学。我用了三天时间采访他们,每次见面,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衣服是旧的,却十分整洁。孩子的父亲告诉我:“哪怕再穷、再饿,我们都要挤出钱来买衣服。我不能让孩子因为穿着破烂,而受人歧视。”

这位父亲的“骨气”,让我感到悲中带喜。尽管危机深重,但是叙利亚民众依然能保持尊严。有了这股精气神,民族的脊梁才不会被压弯,叙利亚才会有未来。

至于在叙利亚生活,或许“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有一个笑话:某人工作很忙,常常很晚才回家,由于疲惫不堪,他总是随意地将鞋甩在地板上便倒头大睡。“咚!咚!”皮鞋撞击地板发出很大的响声,楼下邻居经常因此而从梦中惊醒。一日,他像往常一样,重重地甩出一只鞋,突然意识到这会影响邻居休息,于是悄悄地放下了另一只鞋。半晌,邻居满脸愁容地敲开了他的门,对他说道:“我一直在等另一只鞋。你不放下,我根本不敢睡啊!”

邻居内心的纠结与煎熬,却是叙利亚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四年来,他们一直都在等,等待迫击炮销声匿迹,等待汇率稳定,等待电力恢复正常,等待和平的到来……

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不期而遇的危险。目前,叙利亚各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战火的摧残,即使是在局势较为稳定的首都,迫击炮也会随时从天而降。他们等来的,是越来越艰难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当地朋友都向我抱怨,生活一年不如一年。人们工资的涨幅,远远小于货币贬值的幅度。在危机前,一个普通的肉卷饼价格只要15叙镑左右,如今却涨到了400多叙镑;停水、停电、停网已然成了家常便饭……

2. MESC乙霖(下文简称“MESC”):云松兄,您好!从山东大学国际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到人民日报驻埃及记者,您决定成为一名常驻中东的记者的契机与初衷是什么?

王云松(下文简称“王”):当时来到埃及常驻一方面是因为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中东地区充满好奇。由于我是国际政治专业出身,深知中东在国际关系中非同寻常的地位。石油、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和恐怖主义的肆虐,都是这一地区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同时,中东又是一片承载着深厚文明的热土,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三教圣地耶路撒冷等一系列重要的古迹。在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中东纵横驰骋风姿的深刻影响下,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东,带着成为“阿拉伯的王云松”的梦想来到了埃及。

二、他乡之俗

1. MESC:宦翔兄,在准备采访之前,我在网上拜读了一些您做的报道,看了一些您拍摄的照片。您的报道、摄影涉及到了叙利亚的方方面面,您不仅持续追踪地区局势的发展,更关注叙利亚的儿童、雅兹迪人、人道主义危机等。在您采访和亲历了叙利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后,能否为我们描述一下叙利亚人眼中的中国人?

宦:我认识的绝大多数的叙利亚人对中国人都十分友好。叙利亚重商,薄利多销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当地颇有影响。当地朋友常常和我开玩笑:几乎每一户叙人家里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早已“占领”了叙利亚!

叙利亚危机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的框架内积极作为,并向叙利亚民众提供了多批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不少叙利亚人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都会真诚地说:“感谢中国!”

在叙利亚,“人治”往往大于“法治。”我常常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得到额外的便利。有一次,我把车停在街边后下去办事,结果回来时发现交警正在往我的车上贴罚单——他认为我违章停车,而那里并没有明显标识禁止停车。我便上前同他理论开来。

这时,一个路人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他对交警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4次反对外部干涉叙利亚,帮了我们大忙!看在这个份上,你就放这个新手一马吧!”

交警想了想,然后笑着撕下了罚单,在手中搓成了一团纸球,挥挥手说:“走吧,下不为例!”

2. MESC:同样,云松兄,在准备采访时,我在网上也拜读了一些您作的报道,也看了一些您拍摄的照片。您曾在一篇题为《开罗城中的两个世界》的文中提到:“一个有故事的开罗是最吸引我的,这座城市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用自己的深刻内在吸引着我,也用它沧桑的容颜吸引着我。”在埃及工作生活近两年之后,在亲历了一系列地区变革之后,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对埃及的认识和感悟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王:在埃及常驻的这段时间,我对这个国家感触最深的就是埃及人乐观、开朗和友好的性格,以及中埃之间的文化差异。

埃及人是天生的乐天派。虽然很多人收入不多,但是每天可以生活得非常快乐,在街边你可以随时看到在水烟摊前吞云吐雾、聊天消遣的普通人。绝大多数埃及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走在开罗的大街上,时常能够听到埃及人用“你好”和我打招呼,他们的笑容非常之真诚,令在异域的我感到一丝温暖。

中埃或者说中阿文化的不同往往使常驻中东的中国人感到大为震撼。从地理上来说,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空间距离远远小于中国与欧洲、与美国的距离。但是从心理上来说,国人对阿拉伯世界却感到更加陌生。阿拉伯世界思考问题和接人待物的方式,以及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则都与中国截然不同。虽然驻外两年,但我还是不时受到这种文化差异的冲击。

观察中东:驻外记者眼中的炮火与明天

王云松在黎巴嫩贝鲁特与黎巴嫩军人合影

三、得与失

1. MESC:很多人说外派生活久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有很多时候爱情也会有所限制,再回国时会有一些难以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那么这些年在中东的外派生活,作为一名记者,您们觉得收获了什么,又缺失了什么?

宦:谈及收获,应该是对于“平安是福”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我曾多次赴叙利亚的各条前线采访,见过迫击炮在不远处爆炸,听过子弹在耳旁炸响,蹲守过一人多高的战壕……这些经历固然给我带来了“满足感”和“获得感”,但我始终无法喜欢上这种体验——因为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

2015年12月,我跟随叙政府军,在叙北的拉塔基亚省北郊战区采访,目睹了政府军夺取一座山头的过程。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记者一行只能呆在临时设置的安全区拍摄。眼看着一个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士兵进入雷区,在叮咣作响的枪炮声中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地平线,我感到压抑。没有人知道,眼前这些活生生的战士还能否返回……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和平安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战争中,这种体会尤为强烈。

2. MESC:很多人说外派生活久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有很多时候爱情也会有所限制,再回国时会有一些难以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那么这两年在埃及的外派生活,作为一名记者,您觉得收获了什么,又缺失了什么?

王:两年的时间,我走访了十余个中东与非洲国家,既见识过卡塔尔、阿联酋这样的海湾“土豪”,也到访过伊拉克、加沙地带这些饱经战争摧残的土地。作为一名记者,我对这个地区有了更深的认知与思考。这对于我自身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为我以后的记者生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当然,常驻国外就意味着与家人分离,好在我的父母与爱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妻子为了陪伴我还专门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工作。但有时父母或者长辈身体不好,不能在身边尽孝,对自己确实是一种折磨。另外,因为工作原因,今年过年我也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四、明天会更好?

1. MESC:我们公众号“中东研究通讯”是一个立足研究中东方方面面的平台,您在中东前线报道这么久,可否谈谈二位个人对目前中东局势的一点看法或是理解?如:叙利亚的和谈之路能否一帆风顺?叙利亚难民们的生活又将何去何从?一系列埃及国内外事件致使其旅游业受挫。您觉得塞西政府应如何力挽狂澜?在埃及的这两年中,您觉得塞西政府在国内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效明显吗?

宦:2015年,在联合国主导下,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举办了三轮外长会,确定了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大原则和路线图。当前,国际反恐形势日趋严峻,以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出现了新的转机,政治进程开始加速。

近日,联合国叙利亚问题特使德米斯图拉宣布,叙利亚问题和谈推迟至本月25日举行。当前,就叙利亚反对派甄别与定性问题,各方仍然无法达成一致,反对派阵营的合法性依然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在战场上,沙特组建的“反恐部队”跃跃欲试,叙政府军在北部阿勒颇和南部德拉接连取得胜利。各方正在通过军事手段,增加政治谈判的筹码。

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进程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打开的新窗口,需要各方通力协作,相向而行。

王:目前埃及在塞西总统的带领下,国内政治基本稳定,经济发展也渐见起色。从大的方向上判断,我认为埃及正在朝着国家复苏的方向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民生方面,塞西政府的措施也可谓“颇有成效”,2014年,也就是我来埃及的第一年,停电是家常便饭,夏天更是停电5、6次,常常夜间被热醒。但是到2015年,停电便基本没有发生。虽然埃及也面临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等现象,但是我对于埃及民生的改善还是充满期待与信心。(来源:中东研究通讯

上一条:埃及总统拟访日或进行国会演说 安倍欲谋求合作 下一条:法国卖西北风舰给埃及 俄搭车赚了1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