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取暖,携手发展。欢迎加入埃及河北同乡会!

​菜场“变身”记

分享到:
点击次数:1274 更新时间:2016年04月06日17:04:42 打印此页 关闭


菜场“变身”记

        吃饭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教师赴海外工作,解决好吃饭问题,既是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派出任务的潜在途径。外派埃及工作以来,我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小菜场。几番“较量”,小菜场完美“变身”,成为我传播中华文化、推动埃中友好的新渠道。

  去菜场的最基本目标是能买回菜。埃及居民多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其社会生活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当一个着便装、烫齐耳短发、不会说阿拉伯语的中国女人出现在小菜场,对于穿长袍、不许妻女“抛头露面”、几乎没有教育背景更谈不上国际交往经验的穆斯林商贩来说,其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嘈杂的人声瞬间消失,小菜场变得出奇的安静,各种目光几乎齐刷刷集中射向我,……我一楞,迅即压制住强烈的孤独、陌生感,转而以明星般的舞台感、亲和感,微笑着“嗨”了一声并向收银台方向挥了挥手,力求融入环境。大胡子长袍收银员挤出一个尴尬的微笑作为对我的回应。我点头,然后转身,背对收银台选购自己需要的蔬菜水果。结账时,我试图用英语沟通,以便把握单价和总价,但发现他们的高声“回应”我完全听不懂:不但没有一个英语单词,而且其神态看起来似乎比我还要焦急,好像嫌我听不懂他说的话。看来,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小菜场,是没有英文的购物环境的。怎么办?我决定选择“试探性”信任:笑一笑,摇摇头,然后将几张小面额纸币展开并双手捏紧、递过去。收银员明白了我的意思,继续唠叨着我完全不明白的语言,抻走其中两张,找零几个硬币,示意我离开。走出菜场,我以同样的方式购买了鸡蛋、大饼。拎着沉甸甸的“战利品”走上回家路,我暗自窃喜:初战告捷!

  成功的喜悦在第二次去菜场的时候被颠覆。我发现,我的采购价格、计量单位似乎和埃及本地人不一样。埃及人买菜,收银员在称重时往往要加加减减,以便凑整1公斤或者2公斤,而且找零时经常有最小面额的硬币和纸币;我的采购量虽远不及埃及家庭采购量,但花钱却并不比他们少,感觉起价更高,而且不补重、少找零。以前,只知道埃及旅游门票价格对外国人和本国人不一样 ,难道在菜场也不能享有“国民待遇”?或者,埃及人认为中国人财大气粗,不计较这些所谓的“小钱儿”?亦或,有意刁难、蔑视、欺诈我一个“奇怪”的、需要自己买菜的外国女人?

  为求证我的猜测,在我第三次去菜场时,选择了下午最高峰时段。进店后,我跟随一个穿西装、戴眼镜的本地人 ,用英语逐一确认单价,并选择和他一样的品种。在他称重、付款后,我请他帮忙做翻译。收银员对我选购的菜,依然只是象征性的称重,价格也是只报总价,不对各个品种分别计价。我微笑着问我的“翻译”:“有没有发现他们待我和待您不一样?他们多收我的钱。您能不能帮助我,仔细算一算到底应该是多少钱?”他表情严肃地答应了我。对于我提出的一份一份重新称重、分别计价的要求,收银员有点不耐烦,但不得不按照“翻译”的意见,将我的菜品逐一称重并补足半公斤或者1公斤,然后精确计价。精确计价的结果为17埃镑,比最初缺斤短两的估价20埃镑要少3埃镑。对此,我抓住契机,步步紧逼,不但生气地和“翻译”讲理,而且以夸张的声调和体态语言吸引店里所有人:我虽然是外国人,但我远离我的祖国,来到埃及,为埃及人民工作,为什么他们多收我的钱?为什么要欺骗我?……此时,小菜场充满火药味,俨如硝烟将起的战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激发更深层次的矛盾,轻则不欢而散,重则甚至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乃至最终引起国际纠纷。我虽然在高声、夸张地抒发愤慨,但其实心惊胆战、如履薄冰。幸运的是,“翻译”面色尴尬、饱含歉意,一方面劝我不要生气,另一方面喊来菜场老板,把我的不满,当然,也包括他的态度,一并转告给了菜场老板和收银员。菜场老板连声“OK”,面含微笑转向我,拍着胸脯连说带比划。“翻译”告诉我,“老板说了,他们以后会按照和我们相同的价格卖给你,希望你能信任他们。”此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最终落了地,停止喋喋不休的追问,并掏出100埃镑付款。收银员如霜打的茄子般没精打采但其实依然傲慢,慢腾腾、不耐烦地5镑10镑凑找零。“翻译”一气夺过他手中零钱,先挑出一个面额50镑的,再分别挑出票面比较新、面额为20镑和10镑的,其余塞回他手中,在催促找零另外3镑硬币后,仔细地把纸币、硬币整理好一并递给我,并祝我一天愉快,希望我在埃及度过一段美好时光。遵照埃及社会生活中付小费的习俗,在握手致谢道别时,我将刚刚找回的20埃镑悄悄塞到他手中,被他拒绝,告诉我说他不喜欢这样做。好一个淳朴善良、“爱管闲事”的热心人!虽然自那天菜场邂逅、分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但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永远抹不掉、终身难忘的。如果没有他的出手相助,真不知我争取“国民待遇”的奋斗之路要走多久!这件事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教师在海外生活,绝对离不开当地居民。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事半功倍。

  事后,我反思“国民待遇”之争的价值,绝不是我能省多少钱,或者花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而在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教师,能够在埃及本地市场上和当地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免遭身份歧视,其意义非同小可。那么,下一步,我该怎么办呢?我想,我既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果,更不能沾沾自喜、趾高气昂地树立对立面,必须消除斗争过程中留下的后遗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果”!为此,我确立了新的菜场奋斗目标:推广“你好”,普及微笑!

       当我再一次走进小菜场,明显感觉到收银员的表情有些异样,怪怪的,似乎带有些许愤懑、抵触,亦或是惭愧、哀怨、失落,甚至羞耻。我只当任何事都没有发生过,微笑着朝他打招呼,然后反复问“你好”。他终于捕捉到了“你好”这个关键词,并在我目光和手势的鼓励下,拉长声跟我读——“鸟”。我微笑着指导他一遍一遍纠正发音,并用简单的英语向围拢来的“观众”解释“你好”的含义和用法。有人听明白了,于是主动担当阿语翻译。恍然大悟的人们纷纷尝试说出“你好”。 此时,小菜场俨然变成了课堂。我适可而止,微笑着向大家招招手,开始购物。结算时,收银员继续拉长声问我“鸟”,我问他“你好”,他用阿语逐一报价,同时指着天平的计数,并重复报价,意思是教我认识天平并学习阿语计数,我欣然接受……在我付款离开时,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写满喜悦,而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我想,我和收银员的关系从此应该是更近了一步:如果哪一天万一我在埃及街头遇险,他一定会挺身而出,救我于危难!

  此后,每一次进菜场都是愉快购物、友好沟通、学习交流的过程。他们教会我用阿语数数儿和基本的日常用语,我教会了他们“你好”、“谢谢”、“再见”、“中国”、“朋友”等简单词语。每次进菜场,老板、收银员、伙计们都对我远接近送、前呼后拥。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懂英语的其他顾客,这时的讨论就会更深一步。几个月来,我们先后讨论了塞西新政、斋月和开斋节、春节、能源危机、交通拥堵和车祸解决办法、中埃友谊和新丝绸之路乃至巴以冲突等热门或重点话题,最大限度地达成了相互理解和共识。此时,小菜场岂止是菜场、课堂,俨然已经升华为多语言环境下的文化沙龙和国际交流的和谐殿堂!

  刚刚结束的埃及开斋节假期有整整10天之久。我和朋友外出休假,大约有两周时间没有光顾小菜场。休假归来,我带两个姐妹一起去采购,店老板和伙计们面露惊喜,不但比以往更加热情,而且手舞足蹈不停地叨叨着什么。我问一个戴眼镜的男顾客,这些朋友在说什么?“眼镜男”含笑告诉我,他们说“欢迎回来!你好久不来了,他们以为你回中国了,再也见不到你了。”听闻此言,我感动的差点儿流眼泪,生发出被朋友所惦念、被他人所需要的浓浓的幸福。我告诉他们我去休假了,相信他们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开斋节。随后,我向他们介绍了我的两个姐妹,并提出,希望他们帮忙选一些好的水果。老板亲自上阵,一粒一粒挑拣樱桃,比我们自己挑拣不知要仔细多少倍。我想,这一简单的挑拣动作,其意义绝不在于我们能吃到上好的、物美价廉的黎巴嫩大樱桃,而是让我们这些远离祖国、在异乡漂泊的华夏儿女,收获到满满的来自其他种族、民族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也意味着通过我传递到这个小市场的中华民族友谊之花,已经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

  岁月倥偬,行色匆匆;牢记使命,万物传情。在我看来,开罗城郊一个不知名的、微不足道的小市场,托起了我的中国梦,搭起了埃中友好交流的一座小桥,也构成了我广大外派汉语教师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友谊宏伟乐章中一个轻轻的律动。这份幸福和眷恋,对我刻骨铭心,令我毕生珍存!

(来源:光明网;作者:王贺兰)




上一条:“感谢中国给予我的一切” —— 访“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埃及专家哈桑 下一条:埃央行行长称埃镑贬值之后美元存储增长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