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取暖,携手发展。欢迎加入埃及河北同乡会!

王离湘:关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的探索

分享到:
点击次数:1343 更新时间:2016年04月21日12:54:08 打印此页 关闭

王离湘:关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探索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外文化交流重要理论,结合访问埃及、贝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在全方位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重要理论,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重要作用,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越来越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着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感染力、调控力、执行力”已是当务之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把“人文上互学互鉴”置于与政治、经贸和外交同等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是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生产关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在上层建筑的文化领域,表现为世界舞台新一轮文化竞争已经悄然开始,美国最早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法国宣称“唯有文化才能成就法国的伟大”。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就是要抓住全球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把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精神基因,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效应,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前奏曲。缺失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就是站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文明舞台上,推动中华文化在多极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必然途径。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目标,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又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期。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勇于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把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补齐文化“扶贫短板”,提升文化竞争实力,展示文化地域特色,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贡献力量。

毋庸置疑,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但当前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迷惘、短视、盲目甚至自相矛盾的行为,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东方大国”的重要阐述,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指引方向,在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廓清认识,找准方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一种文化的主导作用直接体现为这种文化的性质,文化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互、交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树立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引领多样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和谐有序、动态发展的文化生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打破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落后保守观念,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加强不同文化之间对话沟通,相互借鉴,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使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是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形势趋向多极化,文化形态、思潮多元化异常活跃,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与此同时,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昭示,任何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防线一旦分崩离析,必然被淘汰于历史时间长河之中。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肩负起文化安全的重大任务和责任,正确处理好文化主体内部与外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建立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的最终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现代文化战略价值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核心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具体到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就是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扬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的理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强国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东方大国、文化强国的吸引力。

文化力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对外文化交流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既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是促进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早在商周时期我国文化影响力就已到达中亚甚至东欧地区。从秦时的徐福东渡日本,到汉朝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游日本,到宋元明时期大规模海外贸易,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发展到了巅峰。近代以来,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闭目塞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时代潮流,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宗教渗透和文化输出的对象。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文化交流揭开了新篇章,虽然经历了初期创建的艰难和文革时期的巨大破坏,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新阶段。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对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比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指出要注重“融通中外”,既讲世界“普通话”,也讲国家地区“方言”,做到有的放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他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选择对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他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中国梦为世界带来机遇、和平和进步。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他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强调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总书记的重要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全面的运用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现了对外交流的灵活、创新、包容与务实。

文化唯有流动才能彰显活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必须秉持的准则。孔子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我们曾经经历了历史上文化交流交融最频繁、最鼎盛的时期,当前正在努力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最形象生动的方式,向世界呈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诠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但是总体来看,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对外文化交流主体较单一、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支持不足。

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国际竞争力不强,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出口产品和服务档次不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特别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按照国际通行看法,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需达到5%。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同期GDP的3.76%,而同期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6%,其中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所占比重普遍超过15%,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25%。

文化创新创意水平较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深度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的意识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具体来看,我国文化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缺少世界级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包括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印刷品、声像制品和中国特色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8亿美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7.3%,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仅占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0.5%。而文化服务出口的金额更低,仅占到文化出口的1/5。这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对外文化交流主体较为单一。从对外文化交流形式上来看,虽然民间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负责对文化艺术机构、民间组织统一安排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由于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不够健全,作为主体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质量文化交流活动仍然相对较少,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组织结构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水平。

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在遵循市场化道路和文化交流规律方面,还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不足,导致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制、管理机构、法律体系、政策指导等方面尚不完善,没有健全成熟的导向机制,在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扶持体系,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一场伟大社会实践,也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新思路,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格局。

(一)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1123”高举一面旗帜。即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耐力、文化定力,通过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作用。突出一个中心。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守一条底线。“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文化安全是主权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注重两种方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在竞争中壮大。加强三方面合作。即加强政府与民间合作,做到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发挥民间灵活性和专业性的优势,避免官方热、民间冷;加强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文化交流和贸易中产生的问题,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国内与国外交流合作,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增进彼此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探索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新路径。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要注重整体着眼,全方位推进,积极探索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不断拓展文化对外开放领域,在开放中增进了解。“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诠释了坚持开放发展的深远意义。在当前全球化的潮流中,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是丰富人文交流内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进友谊、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让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接受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对于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建立增强互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融中实现互鉴。互补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互动构成了世界。互补性强调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得益于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当前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开放中兼收并蓄,在交互中融合发展,使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华文明,更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积极鼓励大众文化创造创意,在创新中加强合作。《二程集》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 文化+”时代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文化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唯有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唯有创新,中华文化才能以更高的姿态在世界舞台站得更稳,以更好的形态加深与其他先进文化的合作发展。

努力扩大人文领域交流互访,在交流中建立友谊。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是鲜明的民族文化标识。反映到文化交流上,就是坚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通过扩大人文交流,坚持文明互鉴,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友谊。这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打造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新格局。构建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措施多样,要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互利双赢”的新格局。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政府统筹协调的能力,重点加强地方和国家两个层面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加大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

企业主体,鼓励创新。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填补我国缺少世界级影响力文化产品和品牌的空白,企业创新是关键。《周易》有云:“生生之谓易”,变化蕴含创新。只有激发企业求新求变的动力,扩大开放,鼓励竞争,才能培育壮大文化产品新业态,打造一批规模效率较高、文化辐射大、品牌竞争力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化文化企业和产业,在对外交流中建立领先优势,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市场运作,依法经营。坚持市场化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确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有助于优化配置资源,更好地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有助于形成统一开放、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贸易壁垒,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无缝衔接,实现国内外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社会参与,大众创业。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民间资本“走出去”,充分发挥其独特灵活的方式和特长,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主动接受竞争和挑战,深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努力形成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对外交流的大格局,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文化产品与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新形势下的全球文化增添更多的“中国文化因子”。

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已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当前,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到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扩大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离不开互联互动、互学互鉴。“合则强,孤则弱”,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关键在于协同推进战略互信、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努力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1+l>2”的共赢效果。

(转自大燕网河北站;作者王离湘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上一条:中非企业家投资协会河北分会挂牌成立 下一条:专访:“中国游客是我们盼望的优质客人”——访埃及旅游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