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米春泽 刘素云)在今天的“地球村里的年轻人”节目中,我们来认识一位埃及的年轻人——开罗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贺锋。
“长江,让我把自己交给你,把爱交给你
我希望中埃的友谊
也如同这长江一般汹涌、长久 永不枯竭
啊,长江,让我们一同挥舞双手
创造那过去所不曾带来的一切吧
那未来必定崭新、激昂”
侯赛姆·穆尼尔的中文名叫贺锋。去年12月,在开罗举行的第十届埃及大学生中国诗词朗诵大赛上,来自开罗大学中文系的他用一首原创诗歌《一个埃及人唱给长江的歌》,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点赞,荣获这次比赛的二等奖。
贺锋:“我将这首诗命名为《一个埃及人唱给长江的歌》,是因为我在创作时,想寻找埃及和中国之间的联系。埃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河流,埃及文明发源自尼罗河,中国则源于长江和黄河。”
贺锋出生在尼罗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那里长大。儿时在尼罗河边玩耍的记忆、河边茂盛的植物等等这些元素,都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名为《我是尼罗河的子孙》。
读高中时,贺锋喜欢的是物理和化学,但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父亲就建议他学习语言。他在浏览了各个语言专业后,决定学习中文。他说:学习中文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一个了解中国的过程,了解她的历史、文化、思想和人民。
贺锋家里有4个兄弟,他是家里的老大,现在和父母一起住在首都开罗西郊。在贺锋看来,埃及的青年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青年早早便开始谋生,还有一类青年则注重学习,第三类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他认为,对于青年而言,现在的最佳选择便是将时间投入在知识的积累上。他也会在学习之余,在暑假期间做一些兼职,让自己更加自立。
贺锋平日里热衷于写作和阅读,尤其喜欢阅读关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历史题材的书籍,因为这样可以“以史为鉴”。“我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很少,我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阅读中,时间一去不复返,这对于我而言更有意义。我认为社交应用有利有弊,这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获取大量的信息或与人保持联系,也有人沉迷其中虚度光阴。”
今年2月14日,埃及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后疫情持续蔓延,国家也实施了关闭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宵禁等防控措施。疫情之下,贺锋也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积极参加当地社区的抗击疫情公益活动。“以往我大多数时间都在户外活动,现在的生活与之前的情况截然不同。由于疫情,在家的时间变多,对我来说也是进行更多阅读、写作的好机会。作为一个免费的共享平台,互联网在疫情期间能够发挥其在教育普及方面的独特优势。我通过网络获取了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在疫情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为埃及当地的一些困难家庭分发食品,在埃及很多人也都迅速行动,日以继夜为疫情期间经济上遇到困难的人们提供援助。”
说到自己的人生计划,贺锋说,他的近期目标是希望能够到北京留学,因为北京不仅聚集了很多中国的知名学府,还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城市,身处其中一定能感受到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至于长期目标,他希望未来能够从事与中文相关的影视工作,更希望继续创作类似《一个埃及人唱给长江的歌》这样的诗歌。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