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在中东的挫折
关于共产主义缘何在中东失败?乍一看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共产主义的无神论观点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一神论观点相冲突,所以不容于中东。但是事实上,这种看法不能解释为什么中东国家在20世纪早期诸多共产主义政党的成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打着社会主义革命旗号出现的政党,如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共产主义思潮最后在中东失败,这其中必然有着更深刻的逻辑演变的过程。
一、共产主义思潮在中东的崛起
1919年可称得上是中东现代史的开端。在此之前,中东地区的政治制度笼罩在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采邑·地方总督制之下。在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土耳其,包括大多数的中东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西式的宪政道路。
只是,这条道路并不好走,除了土耳其以帝国解体赢得宪政独立之外,其它各地都仍属英法之殖民地。英法一方面掠夺当地资源,建立依附体系;另一方面,亦扶植当地的政治精英,帮其组建名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就使得英法两国在中东实际上领有双重身份,既是殖民者,又是中东各民族国家的奠基者。英法两国不自觉地将本国的宪政体系植入其殖民地之中。英国在沙特、阿曼等地构建英式的君主立宪,法国则在黎巴嫩导入共和制。两国事实上充当了中东民族国家宪政的启蒙者。然而,如同资本主义自己一手所创造的掘墓人那般,英法两国在构建殖民地的过程中亦为自己的殖民帝国打造了掘墓人。
英法两国寄希望用民族主义的理念来分割中东,却不料反而加速了中东各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两国寄希望用宪政的理想凝聚中东政治精英之时,却未曾想反而让这些政治精英们逐渐找到一条能够使国家富强的道路,培养了建国的人才。这两方面因素的叠加,都使得中东诸民族愈发对被殖民的现状表示不满,不再满足西方的殖民统治,要求真正的独立,实现民族的解放。
在此背景下,共产主义的理念亦随着十月革命的「号角」吹入了中东各地。
自10月革命之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之所以共产主义理念能够被各国人民所接受,与其反帝反殖民的内在要求密不可分。同时,接受共产主义,接纳共产国际的领导也意味着能得到国外武装势力(苏联)的军事·经济的支持。
1921年,中东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埃及社会党成立;1924年,叙利亚与黎巴嫩共产党成立;1934年伊拉克共产党成立;1943年摩洛哥共产党成立……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7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报告,决议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制止战争,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规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1936年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通过了《阿拉伯国家共产党在争取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斗争中的任务》的决议。阿拉伯各国共产党根据七大精神,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制定了符合该国实际的斗争策略,在反帝反殖民的历程上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不过,中东民族实现独立的契机,仍需仰仗外来的支持。其中,德意志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英法在中东殖民的根基。
经过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洗礼,英法殖民势力彻底退出中东,中东的民族国家亦找回了自信。同时,当英法退却,美苏两国却踩着它们的「尸体」介入中东。特别是苏联,迎来了它在中东影响力的巅峰。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主义理念在中东的短暂「成功」。
根据纳赛尔主义中的「三环理论」,1952年的埃及革命肩负着同时推动「非洲大陆、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这三个层面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
埃及总统纳赛尔在1961年10月,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社会主义是我们达到社会正义的唯一道路」。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全国行动宪章》,明确埃及信奉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963年2月,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夺取政权。同年3月,叙利亚复兴党政变,夺取全国政权。1969年,利比亚卡扎菲发动9月革命,推翻王室,夺取政权。
若是此时的美国右派在地图上看,一定会惊呼「中东的地图变成了红色」。然而,只有在表面上的喧嚣过去后,才看得清底层的颜色。
二、伊斯兰社会主义的风潮
美国学者詹森在《战斗的伊斯兰》中曾评价:「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包含了大量的伊斯兰因素,如果没有伊斯兰教,这些民族争取自由斗争的胜利将推迟几十年。」
表面上看,中东国家在赢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依托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走得是西方的宪政道路,用的是西方的宪法,不管是苏式的还是美式的,是法式的还是英式的。不过,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都只能是「器物」,是斗争的工具,而非核心。用西式的意识形态搭建一个国家的框架可以,但是要凝聚底层民众这些东西是用不上的。
事实上,中东的政治精英们非常清楚,无论是美国人、苏联人,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兜售他们自己意识形态。反过来,中东的政治精英亦可迎合这股风潮,用这一方来反对另一方,同时获得任何一方的援助。用得到的援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买通政治盟友,巩固上层建筑。然而,没有底层民众的支持,上层建筑亦是无水之源。
中东地区落后于西方殖民者的本质在于没有实现工业化。同样,没有实现工业化就无法真正实现西式的宪政体制。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为了团结底层民众,就只有用中东自己的方法——伊斯兰。这也就渐渐演化成了一种中东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伊斯兰社会主义」。
伊斯兰原理与共产主义理论的共性在于,都是超民族、超地域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追求「无产阶级大家庭」,而伊斯兰教则认为「穆斯林皆兄弟」。不过,不同点亦最为明显。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而伊斯兰教的信仰则是神和先知。
两者的共融在于特殊年代与特定情况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主义作为根本动力,有效的将两者糅合在了一起。民族主义要求建立民族国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政治精英利用共产主义操弄上层建筑,是战斗的工具;利用伊斯兰原理整合基层组织,是统治的工具;再利用民族主义的粘性,塑造管理国家的暴力机器。
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与伊斯兰原理三者的整合,互相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至此,也实现了共产主义伊斯兰化的过程。这一成果也往往被称之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其中最为著名的也许就是埃及之纳赛尔与利比亚之卡扎菲。纳赛尔要建立「埃及特色社会主义」。1964年临时宪法又明文规定埃及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卡扎菲将他的理论学去后就变成了利比亚特色的「世界第三种理论」。
三、共产主义道路的终结
当1979年,萨达特倒向美国。同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兴起。这两个巨大的历史事件,都标志着中东意识形态风潮的重要转变。前者是基于上层建筑的政治策略选择的结果,而后者则是自下而上,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它宣示着中东民族主义的新发展,不再依赖西方舶来的意识形态,而是在自身传统中找寻现代国家的发展路径,走具有中东民族特色的「伊斯兰道路」。
首先,在具有「疑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萨达姆政权在与西方两大国的联手之下,都无法彻底击败用伊斯兰原理武装自身的伊朗,这本身就宣示了「伊斯兰革命」的韧性。其次,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被伊斯兰游击队击退,则标志着「伊斯兰」在20世纪末的成功。阿富汗战争中苏联的退却,给中东各族人民打上了一剂强心针,即便不用西方的理论武装自己仍能赢得民族独立。
最后,当冷战终结,对中东各民族来说迎来的并不是「历史的终结」,更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体系对中东彻底的支配。
随着海湾战争到来的不只是美国的驻军,更重要的是美式资本主义生活对中东各阶层的渗透,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东国家对西方的依赖。上层建筑与底层民众之间的差距愈大,两者的裂痕益深,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却赶不上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关系持续滞后,经济基础无法支撑上层建筑的西化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像极了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的伊朗。与此同时,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美国出兵阿富汗与伊拉克,直接加深了中东诸民族被压迫的感受,民族解放情绪再燃。
当底层民众的愤怒再次裹挟民族主义,当中东的政治精英尝遍西方各种理论而无效之时,只需一个微弱的火苗,就可以让当地人喊出,「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
来源:中东通讯研究;作者: 蒋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