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取暖,携手发展。欢迎加入埃及河北同乡会!

把握“一带一路”上的宗教态势

分享到:
点击次数:1445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1日00:59:14 打印此页 关闭

把握“一带一路”上的宗教态势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来,目前已有64个国家表示了加入意愿,将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了线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可见,“一带一路”跨度大、范围广,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明交融的网状地区,具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一带一路”宗教呈现进一步复兴态势,在人类文明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
        一、宗教人口持续增长
        据WIN-盖洛普国际2012年发布的《全球宗教信仰和无神论指数-2012》,西亚信教人口占地区人口比例是64%,阿拉伯世界是77%,南亚是83%,非洲是89%,东欧是66%。可见,这些地区作为“一带一路” 重要环节,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多元传播区,信教人口在地区总人口中占有重要比例。
        从该报告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宗教人口增速较快,数量和比例都比较高。报告称,2010年99%的佛教徒住在亚太地区,2050年预计是同样高的比例(98%)。佛教徒人口最大的10个国家都在亚洲。2010-2050年,世界穆斯林的大多数仍将生活在亚太地区;世界穆斯林的20%可能生活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这里穆斯林人口预计约从2010年的3亿增到2050年的 5.5亿以上。 2010年,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人数最多(约2.09亿,或占世界穆斯林人口的约13%),其次是印度(1.76亿,或占约11%)、巴基斯坦(1.67亿,占10%)和孟加拉国(1.34亿,占8%),尼日利亚、埃及、伊朗和土耳其的穆斯林都超过7千万。未来几十年,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大的国家,而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有望进入10大穆斯林人口国家名单。2010年,印度教教徒在亚太地区是最大的宗教群体,印度、尼泊尔(2.42千万)和孟加拉国(1.27千万)拥有最大数量的印度教徒。未来几十年印度教徒将在绝对数量和在整个亚太地区人口占有率两方面都将呈增加趋势。2010年,基督徒大量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3%)和北美(12%),小于1%生活在中东北非地区。2010至2050年,基督徒在亚太地区人口的增长(33%)预计要高于地区整体增长水平(22%)。
        二、宗教地理分布板块明显
        在“一带一路”上,虽然总体上具有宗教多元并存和不断迁移融入的情况,但由于历史的积淀,宗教在地理上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鲜明的板块化特征。
        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族都信仰伊斯兰教,绝大多数是逊尼派。西亚北非的20多个国家,除以色列是犹太教国家、塞浦路斯以东正教信仰为主外,其余都是伊斯兰国家。在这些伊斯兰国家中,除土耳其、伊朗外,都是阿拉伯国家。2011年中东剧变以来,地区局势恶化,世俗化进程受挫,阿以对立加剧,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教派矛盾严重,伊朗、土耳其等国影响力上升,阿拉伯世界在地区格局中力量下降。
        中东欧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此外还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的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7国;信奉东正教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罗马尼亚、摩尔多瓦9国;信奉基督新教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两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有阿尔巴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乌克兰危机是2013年以来这一地区最严重的事件。这一危机的原因既与外部力量的政治干预有关,也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文化隔阂密切相关。乌克兰东西部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在乌克兰,乌克兰族约占77%,俄罗斯族约占20%。东正教是第一大教,其次是天主教。2010年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后,没有解决乌克兰地区矛盾,东部和西部的独立日渐加剧。
        东南亚地区以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基督教、儒释道信仰等并存。半岛地区,除越南主要信仰汉传佛教外,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佛教是国教)等国人民主要信仰南传佛教;海岛地区,除菲律宾主要信仰天主教(国教)外,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尼西亚、文莱(伊斯兰教为国教)等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佛教(上座部)于公元前3世纪传到缅甸和泰国,13世纪在半岛地区取得主导地位。伊斯兰教是13世纪前后传入海岛地区。
        南亚地区以印度教为主,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并存。印度教是南亚主要宗教,印度教徒占南亚总人口60%,印度约有10亿人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是南亚地区第二大宗教,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三国的穆斯林约5亿,约占全世界穆斯林总人口的30%。印度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尼泊尔(自2005年修改宪法,印度教不再是国教),伊斯兰教主要流行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丹(藏传佛教为国教)。
        南太平洋地区以基督教为主。澳大利亚约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新西兰55.6%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斐济53%的人信奉基督教。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余14国均为发展中的岛屿国家,称为南太平洋岛国。南太平洋岛国过去是英法德等国的殖民地,基督教化过程在各个岛国处于不同的阶段,但从整体上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绝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新教和天主教。
        三、宗教政治参与意识很强
        随着全球宗教复兴趋势日渐显著,宗教在“一带一路”国家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一些宗教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好政教关系,在一个宗教多元社会中建立世俗民族国家,成为对执政者智慧的严峻考验。
        从伊斯兰信仰为主的国家来看,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有的国家主张民族主义,走向了全盘西化,如土耳其;有的国家主张伊斯兰现代主义,采取折中,如埃及;有的国家主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走向全盘复古,如阿富汗前塔利班政权。就是在世俗化最为彻底的土耳其,国内始终贯穿着世俗势力和伊斯兰宗教复兴势力的矛盾。近年来,伊斯兰复兴主义尤其是原教旨主义运动影响扩大,中亚“三股势力”抬头,对世俗国家造成挑战。尤其是2014年6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突然出现,对伊斯兰世界世俗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从佛教信仰为主的国家看,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基督徒之间的冲突,与缅甸政府长期推行“缅甸族、缅甸语、缅甸佛教”的合一同化政策密切相关。斯里兰卡佛教民族主义把佛教、僧伽罗人和斯里兰岛说成是三位一体,这种国家观念至今对斯里兰卡宗教关系具有极强的影响,也是导致斯里兰卡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发生冲突的深层原因。
        从印度教信仰为主的国家看,南亚印度国内印、穆冲突,与印度教教派主义势力的“印度教国家”主张有关,即要求印度实现“一个国家(印度)、一个宗教(印度教)、一个民族(信仰印度教的民族)和一种语言(印地语)”。印度国民大会党倡导的世俗主义力量逐渐丧失主导地位,印度人民党为代表的印度教教派主义势力取而代之,提升教派冲突和地区冲突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宗教极端思想影响下的暴恐活动频发。这包括东南亚伊斯兰分离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斯里兰卡佛教民族主义等,尤其是由“基地”核心、“基地”分支、本土化“基地”和“基地”网络组成的“圣战国际”,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及基督教世界尖锐对抗。
        四、宗教对话交流日益活跃
        古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印度、波斯、罗马等文明古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产生于亚洲,通过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向远方传播,在多元竞争中交融发展,形成了丝绸之路上各大宗教文化圈的共生,包括东亚儒家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等,留下了和谐共生的精神资源。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著名的《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思说:“没有各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各民族间的和平;没有各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各宗教间的和平;没有对各宗教的研究,就没有各宗教间的对话。”“一带一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尊重和理解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特点,深入推动宗教多元、宗教宽容、宗教对话,对于地区宗教和谐十分重要。
        中国政府一贯倡导不同文明和宗教的交流互鉴,并支持和鼓励宗教界搭建了“世界佛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伊斯兰文化展”等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经验表明,在促进“一带一路”宗教关系和谐、加强民心沟通方面,宗教对话交流可以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文/张二平 来源:中国宗教杂志)
上一条:坠机无碍合作 埃及首座核电站由俄罗斯建设 下一条:埃及河北同乡会组织会员参加亚洲外交官夫人协会慈善义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