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埃及总统萨达特
笔者导言:萨达特是中东革命思想纳赛尔主义的继承者,在失败与再次失败的面前萨达特认为只要跨出一步世界必将改变,最终他取得了什么成绩,为何又被人刺杀,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Mohamed Anwar el-Sadat,1918.12.25—1981.10.06),萨达特出身于一个有13个孩子的军人家庭,由于生活非常艰难,早年萨达特的教育基本来自于《古兰经》的传统伊斯兰宗教教育,但是萨达特出生的年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在1922年时埃及获得了表面上的独立,其实质仍被英国所控制,他从小便崇拜另一个被英国控制的国家中的英雄人物甘地。
之后1936年萨达特进入军校学习,开始踏上了仕途。他加入了“青年埃及党”,不过很快他投身于当时埃及最关键的人物纳赛尔的“自由军官组织”工作,纳赛尔所领导的埃及式革命所想要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泛阿拉伯主义”思想,革命的目标是使得整个阿拉伯民族崛起。
为此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并逐渐取得了权利,需要将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近现代中东当时有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旧奥斯曼帝国控制中东时期,第二个阶段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列强控制中东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中东战争的混乱期。
所以如果要简述一下为什么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在应对以色列冲突的时候显得非常不团结和软弱。这是因为这一时段的阿拉伯人同样刚刚经历了从奥斯曼帝国和英法国家控制之下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世界的内部整合并没有真正完成。
纳赛尔的出现可以被视作阿拉伯世界在二战后的一次大的整合,另外像伊朗是走的礼萨汗和巴列维王朝,土耳其则是凯末尔的变革,中东正在经历一个发展与突变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巴以矛盾开始出现。
以色列人之前在中东建立过以色列王国,所罗门王之后分裂成为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他们被巴比伦击败以后逐渐转入弱势,之后又被罗马人控制,导致他们最终成为流民,不过这一点已经发生在上千年前了,造成现代巴以冲突的关键在于利益。
很多人认为巴以冲突是英国人制造的,但笔者并不同意这一点,英国人确实非常重视实际,他们往往喜欢调节当地不同势力的矛盾来形成自己的统治,可这既不高明也不睿智,导致的结果就是犹太人、巴勒斯坦人、英国人三方经常爆发反反复复的冲突。英国人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管辖这一地区,最终逐渐退出。如果真的那么有能力为何英国大量的殖民地都独立了呢?正是因为没有能力只能偏向于某个势力,导致其他势力的不满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到了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但这个协议双方都不满意,这是点燃战火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色列为什么可以获得长久的胜利?其中最大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美国等大国的支持,从当时的政治来说美国在这一地区其实势力不如英法,美苏更愿意拉拢阿拉伯、土耳其、伊朗这些国家,很讽刺的说当时他们支持的国家未来就有可能投靠他们的对手,朝美暮苏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对于美国来说一开始需要一个稳定的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以色列,在这种情况下援助以色列持续进行战争是符合美国利益的,这一点同样被纳赛尔抓住,他认为埃及如果能够在战争中获得优势,那么泛阿拉伯主义思想就会变得更加强势,在这种情况下纳赛尔决定发动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就开始了,实际上第一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世界距离胜利最近的一次战争,但是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世界显然低估了美国支持和以色列建国的决心,导致他们快速的失败。
可是在埃及方面纳赛尔却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对苏伊士运河下手,这样一来英法和以又走到一起,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但是这一次纳赛尔成功的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随后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这一次战争埃及遭遇了重大失败,他们丢失了西奈半岛。实际上之后关于埃及与以色列始终在争夺对于西奈半岛的控制权,试想如果以色列可以获得西奈半岛的控制权,就进而可以寻求控制苏伊士运河和航道内部的控制权,这样以色列将不仅获得一个稳定的空间,更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成为中东更为强势的国家。
埃及方面在遭遇这种失败后,纳赛尔心力交瘁,感到失望的他甚至想要辞职,之后到1970年9月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那么公平的说为何阿拉伯军队总是战败?战败的原因根本有两点,第一点是训练、后勤等方面有很大差距,第二点在于阿拉伯世界没有完成真正的整合,整个阿拉伯世界表面上显示出的是雄心壮志。实际上联盟的内部是不同势力想要争夺控制权的结果,在这种基础上再加上欧美各国在其中角力支持着以色列,阿拉伯凭借一己之力又不团结的情况下失败并不难分析。
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以一个弱国的力量想要对抗世界的强国本质上是非常艰难的事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萨达特接过了纳赛尔的局面,现在的问题是萨达特该如何去做。
在萨达特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是否继续发动战争,已经丢失西奈半岛的埃及能否重新获得或者是丢掉更多的地盘,这将是一切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埃及的革命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优势,在制度和文化上也没有从根本性突破的改革,想要成功就必然依赖于扩张,如果埃及在之后不发动新的战争,内部的社会矛盾就会因此上升。但发动战争则有可能面临新的失败。
一旦失败到来萨达特本人不说,埃及内部的矛盾就有可能爆发,这是两难的决定,所以萨达特发动的十月战争也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萨达特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次大战可以视作是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总决战,在战争发动前埃及军队做了充分的准备。
结果埃及军队再次大败而归,甚至以色列军队已经威胁到了埃及首都开罗的安全,但战役的失败却未必是战争的失败,这便是战争最玄妙的地方。
在战争开始前萨达特认为只要他们能够发动这一次战争,世界必然会有所转变,这一点萨达特做到了,我们可以从战争的结果《戴维营协议》中看到剧情突然的翻转。
如果从战败一方的角度看来,这一协议应该是新的城下之盟,有可能彻底的割让西奈半岛甚至是失去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然而协议却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退为方式,一个战败的军队,依靠着自己的战败却取得了自己土地的收复,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美国转变了立场。
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发动了“五分钱救援行动”(Operation Nickel Grass),通过大量的援助让以色列打退了埃及军队,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会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衰落和石油危机的发生,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越来越大,那么美国是选择支持以色列还是支持阿拉伯世界将为他未来的选择做出重大变化。
另一方面在苏联勃列日涅夫的发展下,苏联逐渐呈现攻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将支援以色列上变为平衡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局势关系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可以视作是美国出卖了以色列的利益。对美国来说可以让一个以色列国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始终扶持以色列成为区域性的真正的霸主,更关键的是不能让以色列控制苏伊士运河。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这样说,美国从一个侧面需要萨达特的进攻,如果萨达特不敢进攻以色列,西奈半岛就逐渐真的会落入以色列的手中,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所以虽然埃及又一次战败了,但是这场战争却从根本上转变了中东的局势,这种转变在于美国从全面扶持以色列转向调节他们的关系牟利上,另一个角度说美国通过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使得阿拉伯世界看到与美国实现合作的好处。
但是达成了戴维营协议的萨达特也丧失了继续与以色列继续开战的理由,导致他被刺杀。由于没有能够成功的对外扩张,埃及随后内部的斗争开始,穆巴拉克获得了控制开始了他长期的执政。
那么该如何看待萨达特?
在笔者看来萨达特是阿拉伯与埃及的英雄人物,因为在萨达特接手埃及的时候,实际上埃及已经陷入了不停的失败中,如果他不能发动十月战争,埃及不但会丢失西奈半岛。之后也不会发生美国介入调停重新控制西奈半岛的机会,所以在困难面前萨达特没有选择退缩。正是因为他的选择,阿拉伯世界真的开始转变。以色列虽然取得了数次战役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根本在于大国的支持,可是经过数次战役后表面胜利的以色列既没有实现和平,也没有获得稳定安全的地缘环境,这将为他未来埋下根本的隐患。
来源:今日头条